第(3/3)页 西葡的香料群岛早就丢了,香料也掌握在大明手里。 以前是成吨卖,这回是成盒卖,虽然贵,但保证你竖起大拇指说一声好。 还有很多高端产品,比如木雕、宫廷碳、颜料、高端建筑用材,这些东西,也是出口热销品。 西夷商贾还能赚钱,因为他们掌握着穿越非洲大陆进入欧罗巴的商道。 大明没有继续往西探索,因为大明想的是占领探索到的世界。 第二天一早,陈嘉猷离开广州,乘坐船支北上入京。 当船支经过武汉的时候。 所有印度人惊呼:“这一定是大明的京城了,这座城池也太伟大了吧?” 武汉是一座新城,建筑风格和以往沉闷的古建筑不一样,增添了很多俏皮元素。 而且城池占地面积极大,长江将这座新城切割成两半,一座堪称建筑奇迹的长江大桥,横跨武汉南北。 这座长江大桥,用了整整十四年,才建造成功。 这座大桥建造成功,所有沿长江城市,比如南京、扬州、常州都能建造一座跨长江大桥了,现在都在建设。 不止长江,黄河、黑龙江、松花江等长河都在建设大桥。 首先映入陈嘉猷眼帘的是,是川流不息的人。 从船上眺望,这座城池的人实在太多了,武汉没有城墙,城池连着城池,江夏、武昌、汉阳、黄陂、阳逻等县,和武汉完全连为一体。 庞大的城市群,是陈嘉猷完全没见过的。 一排排三层小楼,是武汉的地标式建筑,其他城市根本没有这么多楼房。 大明房地产生意,发祥于武汉。 直到船支抵达京师,通州。 还未到通州,就先看到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建筑,是北京新鼓楼,高度足有100米,上面是一个巨型钟楼,是一个巨型的时钟,每隔一个小时就会报时一次,声音之大,能覆盖整个京师。 当巨大的钟声,传来时,船上的印度人惊恐地叩拜。 每一个小时,钟声都不一样,到了晚间,钟声声音还会很小,发生最大音量的时候,一个是起床时间,一个是晚上休息时间。 不是智能的,而是上面有值夜人。 上了岸,陈嘉猷看见既熟悉又陌生的京师,泪水止也止不住,所有使团的人,跪在地上,痛哭流涕。 十二年啊,才回来啊! 这一路上,多少人埋骨他乡,才回来多少人啊! 谢迁亲自迎接他们入城。 新北京有36扇门,常驻人口高达六百万,已经把附近的通州、石景山、卢沟桥、顺义、怀柔、门头沟、大兴、房山、昌平都吞并进去了,下一步就要吞并蓟州了。 京师实在太大太大了,从最远的房山到紫禁城,乘坐马车都得一天时间。 奈何北京人太多了,还在有人往京师里面挤。 遍地都是园子,小楼很少,因为都是达官显贵,不愿意住得那么拥挤,对小楼也不喜欢。 城市占地面积越大,侵吞的耕地面积就越大。 幸好有东北粮食撑着,不然京师都得吃土。 陈嘉猷从通州下船,乘坐马车走了六个小时,才到紫禁城,因为太堵了。 京师修的都是沥青路,同时行驶八辆马车的沥青路,还是拥堵不堪。 原因很多,沥青路旁边是行人路,行人路上就都是做生意的小商小贩,他们会占道经营,会让本就拥挤的道路更加拥挤。 人越多生意门路越多,自然就越来越挤。 外城宽敞,但都不愿意过去。 印度人都看傻了,这才是大明的京师,京师似乎比广州还要繁华,广州雄伟的是万国城。 而京师雄伟的都是华夏式建筑! 一座座超乎想象的华夏建筑,每一座高度都不是他们敢想象的,还有很多大园子。 从外墙走,就知道一个园子占地多么大。 里面住的都是达官显贵。 老百姓住的也是都四合院,富裕的独门独院,穷困的住大杂院,看见穷人,他们就有骄傲感,而发现穷人穿丝绸,那一丢丢骄傲感就抛到九霄云外了。 最富是京师百姓啊! 这些住大杂院的,不是穷,主要是不愿意走,要是去外城,个个都住四合院,都能买得起小楼房。 内城里生意门路多呀,他们愿意在内城找机会。 陈嘉猷看到无比繁华的京师,也受到了巨大冲击。 在广州他溜达过,见识到了广州之富,以为京师也差不多这样,可京师大大超乎他的预料,京师比他想象中的富得多。 原因很简单,天下百官的家眷都在京师,能不富吗? 谢迁看出陈嘉猷的震惊,笑着说:“陈大使,京师繁华,才说明我大明强大。” “是啊,大明强大,大明强大。”陈嘉猷咀嚼着,竟嚎啕大哭。 是高兴的哭。 看到大明繁荣成这样,他在印度受的苦都是值得的。 谢迁在皇帝身边伺候,很清楚皇帝多么看重陈嘉猷,陈嘉猷对大明也做出了卓越贡献。 就说印度的书籍,对大明医学、数学的发展,都有显著提高。 那些文物就别说了,充实了内帑,又在民间掀起印度热,促使民间有舆论,让朝廷攻克印度。 还有他带回来的这些人才,能丰富各行各业。 一路走进紫禁城。 这些印度人是不能面见皇帝的,他们被安置在一处。 很显然,到了京师,他们受到的待遇直线下降,这些年大明吸纳很多西夷人才,鸿胪寺见怪不怪了,也没有什么特殊待遇,只是让他们等待即可。 陈嘉猷则随着谢迁,去养心殿。 他心中十分迫切,马上就要见到皇帝了,这十二年,这一路上,他有太多话想跟皇帝说了。 进入养心殿,看见正在批阅奏疏的皇帝。 “臣陈嘉猷奉命归来,敢问圣上安!”陈嘉猷恭恭敬敬,三拜九叩行大礼。 朱祁钰放下奏疏,看着皮肤黝黑,声音坚毅的陈嘉猷,脸上露出欣慰之色:“朕安!” “你儿子在国子监,成绩十分优秀。” “朕问过他,他说他想继承你的志向,为大明出使各国。” 一说家人,陈嘉猷泪奔,他一离家就是十二年,他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。 “臣谢陛下关怀臣家。”陈嘉猷痛哭。 “你母亲身体也好,朕让太医院随时盯着,你在国外为大明效力,你的家人,朕就要保护得好好的。” 陈嘉猷泪崩。 “好男儿志在四方,哭什么?” “若被家业牵绊,当什么大丈夫!” “起来!” 朱祁钰道:“你在印度做的非常好,朕很满意,大明也很满意。” “等朕拿下印度的时候,就为你建造一座印度最大的庙宇,让印度人世代供奉你。” “死在印度的大明军官,也不必担心,朕早晚派兵拿下那里,让他们世代祭祀我明人。” 朱祁钰把他拉扯起来:“站好了,朕看看你。” 陈嘉猷擦擦眼泪,弓着身体,保持着人臣礼节。 朱祁钰拍拍他的肩膀:“还行,身体还不错,一路从印度回来,有什么感想,跟朕说说。” 他让人上茶,跟着也坐在臣子坐的座位上。 陈嘉猷坐在对面:“陛下,十二年了,微臣回到大明,恍如隔世,大明的一草一木,微臣都不认识了。” 他把一路走来看到的一切,都说了一遍。 “那印度人倒是好瑟,那个陈四妹有点意思,敢嚷嚷着抠了他眼珠子,这是个好女人啊。” 朱祁钰道:“朕就怕女子不肯出家门,但看到有陈四妹这样的辣妹子,朕就欣慰了。” “能先走出家门的,肯定是这些辣妹子,然后才是那些性格软弱的女子。” “朕要继续加大力度,鼓励女子走出家门,创造幸福生活。” 陈嘉猷不懂,为什么要让女子出来? “你说呢?”朱祁钰反问他。 陈嘉猷不懂啊。 “因为劳动力不足呗,大明生活用度的缺口巨大,以前是小农经济,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少又不耐用。” “随着工厂的普及,百姓开始习惯去商场去买东西,而不是自己去做。” “工厂自然就缺人了。” “不止缺男人,最缺的是女人。” “原因,就是女子心灵手巧,做事情更加细节化,成品率高。” “而且很多工作都适合女子做,比如医者,给孩童开蒙的老师,裁缝绣娘等等,都需要女子的力量。” “所以,朕不遗余力的鼓励女子走出家门,男女平等。” 朱祁钰真诚道:“甚至各行各业,都需要女人的力量,女人心细手巧,男人是比不了的。” 陈嘉猷明白了,可中枢不遗余力的提高女子地位,未来也是祸患。 “怕什么?以后的事,交给后世之君去解决。” “朕现在要做的,就是让女子走出家门,和男子一样,承担社会责任。” “未来,朕还会鼓励女子当官。” 朱祁钰道:“女子有了勇气,才能愿意嫁去边疆省,你不知道,边疆省都娶外夷当媳妇,对明女渴求极了。” “今年移去东北的几百万人,带着媳妇的也就一百多万,有三四百万光棍。” “各国进献来的美人,朕都送去东北,赏赐给将士了。” “内地明女太多,边疆省明女特少,根本没法平衡。” 陈嘉猷明白了。 皇帝提高女子地位的原因,一是工厂需要女工;二就是边疆需要女子移民过去。 中招了,发烧了,不知道是甲流还是新冠,反正发烧了 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