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1章 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说-《大明景泰:朕就是千古仁君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项忠赶紧磕个头:“是微臣失言了。”

    他执掌朝鲜四年,太知道皇帝的政策了,皇帝是不许朝人互相通婚的,在朝鲜抽丁抽得特别狠。

    东北开发,更是优先从朝鲜移民。

    收复朝鲜二十年了,纯种朝人,一个都没有了!

    皇帝看似对朝鲜宽和,那是以前朝鲜恭顺,积累下来的福报。即便这样,朝人却一个都没有了,全是汉人。

    孙可法在朝鲜,把朝鲜贵族杀绝了。

    中枢知道吗?

    都以为皇帝是善人呢!列国都杀了,唯独放过了朝鲜!

    大错特错!

    只要不是汉人的,皇帝都没放过!

    看看倭国,封爵的倭将,超过二十个,中枢发出去的圣旨,对倭将是百般表彰,皇帝对倭将是百般喜爱。

    可倭将有一个生出儿子的吗?

    大明在倭国,最少征了百万大军,现在活着的,还有多少?

    官方数字是征了170万人,存活的50万,封爵的24个,最高的是侯爵。

    但真正去看看吧,存活的倭军不超过20万。

    还要继续开拓呢,还得从倭国征兵。

    倭国是周边,唯一一个没被大明入侵的国家,也是唯一一个,大明最友好的国家。

    基本上大明有什么,就赏赐给倭国什么。

    倭国是皇帝的亲儿子,国人都觉得皇帝对倭国太好了,多少明将心中嫉妒?

    可倭国为大明流了多少血?谁清楚?

    皇帝只施恩,却不说倭国为大明做出过多少贡献,因为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说!

    倭国最后只会流干最后一滴血,然后被皇帝一脚踢开,占了他们的地盘,把剩下的人屠掉,他们在天之灵还得对皇帝说一句谢谢呢!

    这才是皇帝!

    再说一句不好听的,琉球归附大明多少年了?

    琉球王早就病逝了,他儿子至今连个爵位都没有,皇帝早就把他们给忘了。

    琉球三十六姓,还有谁活着呢?

    琉球是项忠亲自说降的,琉球王直接被封了侯爵,但他不知道的是,他的爵位,没被录入,就是说中枢的爵位名单里,没有他。

    皇帝压根就没有封他爵位,只有一道圣旨,没有铁券的爵位,谁认啊?圣旨都没内阁盖印,这东西毫无法律效应。

    琉球原百姓,要么被征走了,要么被杀了。

    现在琉球百姓,都是福建人!

    这些谁知道?

    老挝王也是归附的,也封了世袭侯爵,到现在朝野上下可能都忘记了老挝王吧。

    他的家族,在湖南刨食呢,完全是湖南农民。

    爵位?中枢压根就不承认。

    至于百越诸国,还能找到土著了吗?找不到了!

    倭军为什么损失这么大,就是屠杀屠的,深山老林的野人都不放过,都给宰了。

    所以,百越、婆罗洲、吕宋十年不许人踏入。

    为什么?

    遍地是血,敢让谁去看?

    剩余的倭军,都变成了疯子,一群屠夫,所以皇帝要向南开拓,因为这些屠夫是定时炸弹,不用他们就会爆炸。

    而这些,皇帝是永远不会说的,也不会出现在档案里。

    “项卿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没好气道:“这是朝会,说话好过过脑子,史官是要记录的。”

    “微臣知错。”项忠又磕头。

    “韩卿的建议很好,都是华夏人,大明疆土如此广阔,难道连自家人都安置不下吗?”

    朱祁钰笑道:“就按照韩卿说的,派人出使金帐汗国,游说那些有心回归的部落,说服他们回归祖国。”

    “挑蒙古使臣去,他们都是一家人,说话比咱们说话更管用。”

    此事就定下来。

    下了朝,项忠入养心殿拜见。

    “陛下,您真的要用西边的蒙古人啊?”项忠觉得这些人不可靠。

    “白给的当然用了,伱的办法也不错。”

    “用完了就消耗掉嘛,战争要打很久的,人少了不够用。”

    “再说了,非洲缺人啊,打完了奥斯曼,还得打西葡呢!”

    朱祁钰笑着说:“他们来臣服咱们,其他汗国的实力就变弱了,大明征服他们的时候,就简单多了。”

    就知道您的鬼心思。

    “项卿,你没发现,西征最好用的是蒙古人吗?”

    朱祁钰道:“范广、杨信手下的蒙古人,英勇善战,只要咱们不强制改变他们的信仰,他们就会为咱们效力。”

    “范广能称霸咸海,靠的就是肯吃苦的蒙人。”

    “朕的意思是,金帐汗国崩溃,咱们要抢占先机,尽量多招揽蒙古部族回归祖地,再驱使他们为咱们所用。”

    “朕和太子计算过了,想把疆域推到奥斯曼去,最少需要二百万战兵,全是精兵。”

    项忠微微凝眉:“陛下,您这二百万兵,不是一次的,而是几十年时间的,其实以西域的运力,支撑一场三十万大军的战争,就很大了。”

    他的意思是,难度不大。

    朱祁钰微微颔首:“朕不年轻了,儿子们封国的事,必须要考虑了。”

    “若朕没了,太子未必能担起来这个担子。”

    “而且,太子也会有儿子的,他也想把自己儿子分封出去,可就未必会照顾弟弟们了。”

    孙子和儿子,终究隔一层,朱祁钰更想让自己儿子分封出去。

    他来称宗做祖,而不是让孙子们开拓,他们只会记住自己的爹,爷爷会记得几分呢?

    朱见淇也怪异,成亲五年了,女儿生了六个,一个儿子没有,老四都有三个儿子了。

    诸多成年皇子中,只有他一个人没儿子。

    还不是他的问题,因为他能生女儿啊。

    “陛下的意思是,明年就往西开拓?”项忠觉得现在不是入主中亚的良机。

    “还要等待机会,说来说去,楚王是这盘棋当中的棋眼,他那边活了,朕手里的牌才好打。”

    在非洲,开罗。

    明军第五次攻占开罗,也是第五次将尼罗河沿岸烧成废墟。

    奥斯曼被明军三次击败,场场大败,战俘超过了十万。

    郭登提议,杀了震慑奥斯曼。

    却被朱见深拦住,他派人去奥斯曼,和奥斯曼谈判。

    两国是一边打一边谈。

    第四次开罗战役,大明第四次打败奥斯曼。

    奥斯曼明显疲软,因为连年战败,他对各国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,甚至小小的希腊,都敢造反了。

    大明四处煽动被征服国家造反奥斯曼,奥斯曼搞得头大。

    奥斯曼大帝穆罕默德二世气得病重,临终前,他告诉自己的儿子,修好大明,镇压国内叛乱。

    恰逢第六次明奥战争,大明连续取得第四次大胜,穆罕默德二世闻言就含恨而终。

    朱见深气死了奥斯曼皇帝,也是大功一件。

    巴耶塞特二世忍着恨意,愿意和大明谈判。

    这一场战争的败,主要是明军偷袭开罗,奥斯曼帝国的勇士仓促组织起来,才产生的大败。

    第三次战争和第四次战争,中间间隔仅一个月。

    明军又是远征,应该是身体力疲,无力远征才是,结果明军不止来了,比之前更强。

    彻底打崩了七万奥斯曼勇士,杀死一万多,俘获三万多,明军取得了罕见大胜。

    朱见深的条件很简单,奥斯曼在非洲的利益,全部归属大明。

    巴耶塞特觉得大明野心太大了。

    本想纠集欧罗巴诸国,联合起来对付大明,结果举目四望,发现都是奥斯曼的敌人。

    关键奥斯曼现在的国际环境非常烂,邻国奥地利、意大利都有撕下一块肉的野心,虚弱的帖木儿终于灭亡了,取而代之的是萨法维帝国。

    三个大国围着奥斯曼,都对奥斯曼虎视眈眈。

    如今大明又在欧罗巴四处点火,整个欧罗巴将奥斯曼视为共同的敌人。

    明奥战争,奥斯曼四连败,让世界看到奥斯曼的败相。

    谁都想撕下来一块肉。

    可他们也不动动脑子,大明因为在红海,烧了开罗就逃进红海里,奥斯曼的红海舰队又被干掉了,奥斯曼大军每次来,都一拳打在棉花上,压根就抓不到大明的影子。

    不信让大明和奥斯曼,摆明车马,光明正大打一仗,看看谁强。

    谈判持续四个月。

    双方终于做出协定,奥斯曼在非洲的利益,大明需要花一百万银币购买,两国无条件释放战俘,恢复外交关系。

    一百万,买奥斯曼全部非洲利益,这买卖也太香了。

    但大明使臣还骂娘呢,我们战胜了,凭什么还花钱买?

    明奥战争,历时四年半,大明终于取得艰难获胜。

    中枢从答应的100万战兵,增加到了160万,还有十万蒙古骑兵,3万索伦人,才四次击败奥斯曼。

    这也是第三次战争和第四次战争间隙如此短的原因,因为不是一拨人,第四次派来的是,从新到非洲的索伦人,一战打崩了奥斯曼。

    就是把奥斯曼最精锐的军队派来,索伦人也能教他们做人。

    大明总军费,高达1200万。

    当然了,这里面包含移民费用,工厂建设费用等等费用。

    但这个数字,仍旧让中枢极为不满,这么多钱,还打不赢,朝堂上都骂楚王是废物呢。

    “报捷,报捷!”

    郭登止不住眼泪:“胜了,四年半,17万健儿埋骨非洲,终于胜了!”

    胜利之后,朱见深发布的第一条命令,就是开凿运河,打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要道,这样一来,大明商船就不用绕行非洲,直接经过楚国,就能进入地中海了。

    这是皇帝要求的,只要打通运河,大明就能源源不断派兵去欧罗巴,就能支持朱见深占据北非了。

    朱见深也能看到,打通运河之后,他的楚国会是多么重要。

    亚欧中转站。

    只要他关闭运河,藏在地中海里,大明就拿他没办法,或者他如果得罪了欧洲诸国,他就关闭运河,躲在红海里,欧洲也拿他没办法。

    这是一块王霸之基啊。

    同时,打通运河后,他就能直接架船,拿下北非富饶的突尼斯、摩洛哥等地。

    重点是摩洛哥,那是地中海出海要道,以前掌握在西班牙手里,他来了,就要掌握在我朱见深手里。

    开凿运河也很简单,遍地都是埃及难民,用呗。

    这些难民,都是拜大明所赐。

    朱见深却毫无心理负担,因为大明就是这样打仗的,他都算仁慈的,当初按照郭登的策略,都该屠了。

    “王上,明奥战争胜利,下官也要回朝了。”郭登有些舍不得朱见深。

    此时才知道,皇帝的眼光多么敏锐。

    明奥六次战争,起最大作用的不是他郭登,而是朱见深,他明明年纪不大,却稳如老狗,对战争局势精准把控。

    尤其最后一战,大明完全可以在第五战中暴露索伦人这大杀器,朱见深却没有,第五战很难才赢,明军焚烧开罗后,又撤离了开罗。

    等到奥斯曼重新占领开罗后。

    明军悄然出现在开罗城外,发动了第六战,用的全是精锐蒙古人和索伦人,直接把奥斯曼打得叫爸爸。

    “那就麻烦郭侯入宫,代本王向陛下问安。”

    “本王家眷暂时不要接来了。”

    “等王宫建好,一切都安置好了,再行接来。”

    朱见深要开凿运河,必然要和埃及土著做斗争,家室接过来不方便安置。

    而且,儿子们跟着皇帝学习,比他自己教导要强。

    他是非常舍不得郭登的,但他肯定留不住郭登,他这楚国新建,太烂了,郭登肯定想回京享福去。

    而且,郭登回国就会荣封国公,谁愿意在这鸟不拉屎的非洲呆着呀?

    当天晚上,他设宴款待郭登,两人惺惺相惜。

    郭登会乘坐宝船回国。

    这至关重要的一战,他郭登封国公是必然的,可他可能永远都无法再来非洲了,要是年轻几岁该多好呀,他还能再看一看自己奋斗过的地方。

    倒是刘宁、周玺,朱见深不打算放走,这边确实需要人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