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这回皇帝给魏国撑腰,估计中亚战争会立刻点燃。 同时,也松了口气,皇帝对藩国是既帮又防。 中亚平静,大明就不会平静。 果然。 老皇帝的圈画完,许国认为老皇帝偏袒魏王,立刻起兵伐魏,伊国和宁国响应,三国伐魏。 魏王朱见濬,却贪图阿富汗全部领土呢。 三国刚好把借口送到魏国嘴边,魏国先下手为强,吞掉阿富汗全境,并在阿富汗地区大规模征兵,积极备战。 中亚瞬间战云密布。 这也是大明藩国内部,第一次战争。 引起诸多藩国的密切重视。 主要是看中枢什么反应,中枢会不会勒令停战,恢复和平呢? 如果不是,中枢是支持列国扩张?还是只支持魏国扩张? 老皇帝尚在,谁都得考虑老皇帝的想法。 不是亲爹的原因。 而是老皇帝神鬼莫测,谁也不知道,他藏着什么底牌。 老皇帝敢封藩国,就敢灭藩国,别以为老皇帝是什么善男信女,绝不是明奥战争第一阶段败了,就敢小瞧大明了。 看看吧,老皇帝绝对不会临阵换帅的,而是会告诉统帅知耻后勇,朕要看到胜利。 这是老皇帝的胸襟,也是老皇帝的底气,他对明军有着巨大的自信。 估计用不了多久,大明就会取得大胜利。 中亚开战的时候。 国内却因为四大项目,吵得不可开交。 景泰五十七年年底,皇帝下令,加高东北山脉的计划开始实施,征召民间所有地理学家,去东北开始测算,拿出计划书。 工部给出的报价是160亿。 老皇帝觉得贵,用不上这么多。 开始聆听民间建筑公司的报价,这也是民间建筑公司,第一次参与大型国家基础建设。 通过计算,民间报价在90亿左右。 至于中间为什么差这么多,得问问各级官员拿多少啊。 皇帝对这个价格还不满意。 别以为他不知道朝堂上下贪腐严重,工程造价多少钱,对标景泰十五年左右,一目了然。 那个时候,修一条完整的京沪高速路,造价在700万左右。 现在,一条同等里程的高速路,造价超过3000万。 别忘了,那个时候沥青多贵,现在沥青值几个钱?还有铁路运输呢,当时全靠板车运。 工部尚书往返于养心殿,希望皇帝让工部主持修建,虽然工部造价偏高,但质量非常好啊。 景泰十二年,修建的沥青路,至今已经用了四十五年,只是小修小补,尚且正常使用中。 重修的黄河、中华江大项目,经得住考验。 皇帝也在算一笔账。 交给民间公司,加上后期维护费用,就算使用时间短,也是划算的,问题是加高山脉,又不是人用,怎么会坏呢? 于景泰五十八年,正月初一,皇帝决定,把工程价码压缩在85亿,交给民间公司去做。 中枢派官员统筹。 民间企业,第一次参与国家大项目,这次试验,打响了地方建筑企业崛起的第一枪。 国企、皇企都有建筑公司,但皇帝都觉得贵。 工期预计40年完工。 期间要配套修建一条铁路,用于土木等原材料的运输,还要在冻土地区,开办配套工厂。 这些配套设施,不算在工程报价之内,全算上,总报价120亿。 但配套工程是永远能用的,早晚能赚回成本来的。 冻土地区夏季时间短,施工时间就短,所以要充足准备,抓紧工期。 同时,填平渤海湾和朝鲜湾计划也提上日程。 经过地理学家、气象学家的认真研究,科学实验,得出结论,填平两湾,容易造成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北直隶四省气候干燥,水资源变得匮乏。 但最大的问题是,会失去多个天然良港。 影响最大的是天津。 天津能作为京畿门户,靠的是优越的海运优势,一旦天津港消失,出现一个新省。 那么京师就完全成为内地了。 运输成本大大增加,天津的存在意义也没那么大了。 甚至天津,这个北直隶第二大城市,会因此而衰落下去。 但朝野上下非常支持的原因是。 大明京师,远离海路,有足够的战略纵深,哪怕是海边闹起倭寇,或者有藩国叩开大明国门,也威胁不到北京。 中枢北有热河,东有新地,完全不用担心京师暴露在敌人兵锋下的危险。 铁路的发展,一定程度替代了海运。 或者再引入一条河来,用河运替代海运。 还有一个好处,大明距离朝鲜和倭国更近了,陆路交通让朝鲜,永远无法脱离大明。 有了朝鲜,未来有机会填平朝鲜到倭国的路,倭国也永远无法脱离大明了。 所以,中枢经过反复合议,决定填平两湾。 因为黑土地非常富饶,两块新土,需要从北面冻土区,运来黑土,填充一米左右。 东北的黑土地,也就一米左右。 新填充的两个省,也按照东北黑土地规制建设。 皇帝还是聆听民间报价,民间报价60亿,40年工期。 皇帝觉得时间太久了。 最终造价78亿,30年完工。 民间有学者表示,保护海洋资源,应该在填平之前,驱赶海洋生物。 中枢表示无视。 现在的生产力,能够填平就很难了,还管什么环境,以后再想办法吧。 最重要的是水资源。 华北并不缺水,可新增加两块大陆,就未必了。 有学者提出,南水北调,将南方的水,调到北方来用。 可现在的技术,是没办法实现的。 也有学者提出,修建大坝,人工调节水资源,并用水力发电,一举两得。 这种说法,得到中枢认可。 认为可以在华北诸多水系上修建大坝,根据气候人工调节水量,节约用水,争取让新地,能够充足使用到水资源。 但省不是办法。 皇帝把主意打在了叶尼塞河上。 能否从捕鱼儿海上引水,北水南用。 冻土区的水,流入北冰洋完全是浪费嘛,用捕鱼儿海的水,滋润蒙古、热河、河北、新地。 这个工程又是巨大的。 工部给的报价是70亿,民间没有公司敢接这种单子,治水方面,还是治水司有经验。 治水司的报价是77亿,效果也无法保证。 说实话,整个叶尼塞河,大明几乎完全没有用途,完全是一条浪费的河流。 如果能将叶尼塞河改道,整个北方就盘活了。 学者甚至提出,用叶尼塞河,给大明整个北方注水,这样关中、山西,宁夏,全都跟着受益。 本来也是,加高兴安岭后,北方冻土区完全封存了,人类完全没法居住了。 叶尼塞河也完全没用了,甚至捕鱼儿海能否存在都是个问题,存在被彻底冻住的可能性。 必须得想办法利用。 经过一番合议后,决定启动叶尼塞河改道工程,内帑注资80亿,工期25年。 用叶尼塞河,给大明整个北方注水。 加高兴安岭,让东北亚变成气候宜人的宝地。 填平渤海湾、朝鲜湾,填出来两个省。 第四个工程,是填平雷州半岛和琼州府中间的最短距离,在炎海填造人工岛,缩短琼州府到婆罗洲三省的距离。 第四项工程是最小的,也是四季都能作业的工程,总投资50亿,预计打造一条完美的岛链,连接内地和婆罗洲。 大明海湾很多的。 从西往东的孟加拉湾,莫塔马湾、曼谷湾、北部湾。 太孙朱佑榶跃跃欲试,老皇帝填平了两湾,等他继位之后,第一个填平的就是北部湾。 缩短交趾和广西的距离。 再修建一条人工运河,降低马六甲的唯一性,让马六甲不再是大明的唯一战略重心。 他这些想法,可不敢和他爹说。 太子是反对皇帝如此瞎建设的。 大明根本就不缺土地呀。 大明领土两千多万,还填平什么疆土啊,有这功夫,都不如收拾几个藩国,让藩国纳土称臣便好。 可惜,太子没有任何话语权。 皇帝防着太子继位后中断工程,直接下达死命令,朕的国策,后世之君,敢半途而废,天下藩国,共击之! 这话太狠了! 就是说,朱见淇敢不干,那么就换个皇帝,藩国所有皇帝,都有权力打进紫禁城,进紫禁城的就当皇帝。 朱见淇是有苦难说,这话不就给他下的紧箍咒嘛。 看看朱佑榶,那个小王八蛋,跟他爷爷谈了几天,脸上带着激动之色,仿佛在说,等我登基,我把所有海湾全都填平。 我不管了,你们就瞎折腾吧。 景泰五十八年,中枢公布景泰四大工程。 算上这四大工程,景泰朝一共有六大工程,根治黄河,修建中华江,足够让景泰帝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。 而这四大工程上马,至于口碑如何,只能后世评判了。 四大工程总投资330亿,完工期,预计在100年左右。 钱,虽说全是内帑出。 但财政估计也得帮衬一些,如果内帑掏不出来,财政也得负担。 所以呀,阁臣这几天都在榨老皇帝的棺材本。 民间百姓可是欢欣鼓舞的。 有工程做,就有钱赚呀,干皇家工程,不用担心工资问题,这是铁饭碗。 预计景泰六十年,开始建设。 这项计划,会影响后世千年计划,作用比京杭大运河用处还要大。 (本章完)